点击返回协会首页|欢迎来到欢迎来到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程机械的机遇和挑战”分论坛第一场对话中发言

2016年04月02日10:32

2016年3月28日,(以下简称协会)第五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四川省泸州市隆重召开。会议同期,以“中国制造2025--工程机械的责任和担当”、“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程机械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设置了两场分论坛,来自行业各专业领域近40家企业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分析形势、交流破困之道、探寻创新发展之路。

29日上午,在协会副秘书长尹晓荔和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共同主持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程机械的机遇和挑战”分论坛第一场高端对话开始。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北京天施华工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健、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宏军、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向阳、青岛科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录廷和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之胜等六位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程机械的机遇和挑战”的论坛主题就行业关注的热点和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展开深度对话和现场交流。

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请介绍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以及“走出去”方面的情况,介绍成果,交流应对问题的策略,并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1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在分论坛第一场对话中发言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一个国家战略。为工程机械企业包括装备制造业缓解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说压力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机会。那么我们如何来抓住这些机会?我想有这么一些方面的思考跟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力,它的聚焦是以工程承包企业为主。而我们工程机械跟工程承包企业是一个密切的上下游的关系,我认为第一个应该做好的工作是加强与工程承包企业的合作,“借船出海”。当然不是说我们自己不能造船出海,那个也是一条路,结合“一带一路”这个主题,我认为借船出海,应该说是其中更重要的一个方法。国内的装备工程承包企业这么多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很多的发达国家,我们对外承包企业都占据了很大部分高端工程的建造市场。大家都知道,20多年前这些对外承包企业在国外施工的时候,选择的基本都是国外品牌的设备。那么随着我们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努力,最近十多年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装备已经能够满足这些施工企业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国内的工程机械设备已成为了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装备采购时的一个自然选择。我们应该紧紧盯着这些项目,做好他们的保障工作,跟随他们一起走出去。

第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项目很多是靠亚投行资金拉动的,也是定向的。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在项目施工采购国内设备方面还少了一些政策层面的支持。比如说对中国的施工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施工、选用中国的施工设备,能不能有一些特别的政策支持?以提高他们“走出去”和采购国内设备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施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对我们工程机械制造商来讲也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拉动作用。

第三,作为工程机械制造商,我们应该把设备做得更好,以更好的设备的状况去服务这些企业,包括我们的备件供应、技术服务支持等,应该讲很多企业在做这个工作,比如在海外建立配件中心库,培养服务队伍。但是更多的企业可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我们绝对不能只是简单地把设备卖出去,而一定是要把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都做好,能够给我们的工程承包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支持,能够让他们在使用设备时真的没有后顾之忧,对他们的保障到位了,我们的合作模式也才能持续,工程机械行业才能发展。

当然还有就是我们自己“造船出海”,跟在座的这么多企业一样,中联也在做这样的工作,比如在国外建设工厂、建设基地等等,只是具体做法,每家企业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区域的需求,战略可能有不同的选择。

总的来讲,“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对我们来讲也是大的机会,我也希望行业的企业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家大战略的引领下,为行业争取一个比较好的未来。

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请嘉宾就“走出去”需要大家哪方面的支持提出希望要求和意见建议。也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为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中联是行业内体量稍微大一点的企业,也是走出去比较早的企业。通过两个案例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刚才有人提到了俄罗斯工业园的合作项目,这个也是一个案例,这是去年5月份,在习总书记的亲自见证下达成的。到去年12月底,为了快速的推进在白俄罗斯的项目的合作,中联的第一批采用白俄罗斯品牌底盘的产品就上线了。当然我们还有更多其他的产品也在推进,现在已经有七款产品已经成功的上线。第二个案例,应该讲国际产能合作不完全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基础设施是比较差的,真正的合作是比较难的,甚至有一些国家连最简单的机械制造都做不到。另外一个案例就是2008年,中联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并成功的把CIFA的碳纤维技术运用到我们的产品上,解决了我们技术上的一些瓶颈。同时我们在中国又成立了一个工厂,我们叫做厂中厂,把我们在国内制造有优势的,在中国按照意大利的标准制造好以后,再推到欧洲,在欧洲进行销售,品质要求能达到欧洲的要求,但是成本还是中国制造的成本。这两年都在讲中国制造的成本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真正跟西欧比还是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本身那个产品就是我们国内生产的,我们有渠道的优势,有批量的优势,实际上我们做了很多的整合,包括采购平台的整合、生产资源的整合,技术的整合也是不同方式的产能合作。通过两个案例,我认为很多走出去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应该也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真正的把不同的优势,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为我所用,这是我的分享。那么希望是什么?我们建议也是呼吁,给海外施工企业更多的支持,提高这些施工企业采购国内工程机械产品的积极,以带动工程机械行业更好地走出去。

分会网站
友情链接
Baidu
map